虽然这场危机目前有了一些转机,但这并不能改变这场危机原有的性质。
再说,由于购买外汇引发通货膨胀,可能由此导致紧缩货币政策,反而对包括出口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不利,更阻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以,中国高房价的第二个因素是中国土地制度。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农业出口大国荷兰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4亩,那荷兰为什么不疯狂的高房价呢?原因就在于荷兰等欧美国家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很好,人口没有过于向少数大城市拥挤。2010年商品房销售10.4亿平方米,按照每套100平方米计算则2010年新增空房500-700万套。但中国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超低生育率,这就意味着2025年后结婚买房的年轻人大幅减少。到2025年以后,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新买房子的绝对主体就是结婚买房的年轻人。由于中国规定城市土地必须国有化,地方政府就垄断了城市的土地供给。
在供给方面,包括商品房的开工与竣工面积,保障房的开工与竣工面积,空房数量和迁居卖房数量,还有土地政策和对房地产开发的金融政策。无论是说货币发行过多导致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还是说其他因素导致富人或民营企业去投机房地产,那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房地产具有资产投资功能,可以获取保值升值收益。但是选锚的困难,不仅仅是技术性的。
以中国为例,《人民银行法》清楚地规定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即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还不要说,央行真要出手购置实物储备,其市价可能翻到天上去了。劣币跑出来了,打个折扣标上劣价继续用,这种事情是有的。其实,早就论证了浮动汇率无可避免的弗里德曼,也赞成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固定汇率。
法定纸币的兴起,使货币锚的问题变得空前严重起来。抛开这点不谈,倘若充当货币储备的商品之价波动,货币的币值也跟着波动,那又何来币值之稳定。
说不清楚货币的定义,货币准则又从何谈起?以物价指数间接约束货币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倒有不少发展。更普遍的是,怎样决定铸币的成色?毕竟,通过减少铸币的贵金属含量来为君主入不敷出的开销融资,早在罗马时代就有过记载。问题是,在经验上能不能证明,固定汇率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真的就有约束货币的效力?本系列评论依据人民币汇率的经验说明,外力不但没有成为有效约束人民币之锚,还为摆脱有效的货币约束开辟了新的可能。但人们总不会放弃寻找替代之物,来抗衡劣币化的趋势。
天下持币人没有那样蠢笨,会没完没了地接受越变越劣的货币。最主要的发现是,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之间存在着可靠的因果联系劣币跑出来了,打个折扣标上劣价继续用,这种事情是有的。放眼看,包括黄金白银在内,所谓市价稳定的商品,现在还真的是举世罕有。
毕竟两害相权取其轻,完全废掉一种流行的货币,对交易的损害太大。此锚的问题是,实物储备有巨大的耗费,付得起还是付不起呢?像人民币这样自诞生之日就从不依赖实物储备的货币,突然有一天要重建实物储备,又谈何容易?以当下M2高达70多万亿的人民币为例,按市价买任何一种实物商品来充当储备,耗资都是天文数。
自金本位制以降,多数货币呈两极化的命运:或被劣币化趋势所席卷,连同其显赫一时的发行者一起被请出历史舞台。已选定金银为货币,要不要耗费——以及耗费多少——资源来勘探、开采或干脆掠夺更多现成的金银呢?也要权衡利弊、做出决定。
真正的困难,是怎样选一个可保币值较少贬损的货币之锚。但是选锚的困难,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既然谁也不能在固定汇率下把货币发得超过美元,那其物价指数就不会超过美国的物价指数。如是,人民币就被央行储备的黄金白银锚住了,人民币的币值就相当于真金白银的购买力,因此不会轻易变毛。那样胡来的货币,为什么没有印得更多、发得更烂?是印刷速度跟不上吗?如是,印刷速度就构成这些劣币之锚。但是,货币史还是显示,选择无处不在。
重读蒙代尔与弗里德曼的诺贝尔对决,知道他们共同的关注并不是汇率对贸易的影响,而就是货币准则。还不要说,央行真要出手购置实物储备,其市价可能翻到天上去了。
他相信,与美元挂到一起的固定汇率,能把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约束住。第一可选之路,是实物锚。
当然,也可选其他商品,如石油、煤炭、木材等等,也一律以储备的实物为准,增加了储备才能增加货币供应。比较最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开放步伐的加快,能不能以国别货币之间的价格指数——汇率是也——来约束某些国家的货币供应量?蒙代尔不遗余力、大声疾呼坚守固定汇率,出发点恰恰是货币准则。
劣币是不是就完全无锚呢?也不尽然。天下持币人没有那样蠢笨,会没完没了地接受越变越劣的货币。抛开这点不谈,倘若充当货币储备的商品之价波动,货币的币值也跟着波动,那又何来币值之稳定。余下的,就在信用货币的框架里打主意,选一个抽象的货币准则好了。
法定纸币的兴起,使货币锚的问题变得空前严重起来。这里货币准则的意思是,究竟遵循何种原则,来决定不以实物储备为后盾的法定货币的供应量?抽象的准则,讲起来可以是很多的。
良币就不用说了,金本位制下的货币,受到贵金属储藏、勘探和冶炼的硬约束,货币供应量被锚得个严严实实的,不可能自由增长。或者说,贵金属货币之锚,就是它们自己。
余下的问题是,人民币要如何约束自己的供给量,才能维系币值稳定?人民币究竟以何为锚,才能最大限度维系货币购买力的含金量?货币好歹总有一个锚。在这个意义上,至少从长期看,天下没有完全无锚的货币。
其实,货币是因为大家都接受才成其为货币的。以中国为例,《人民银行法》清楚地规定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即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就是选一种或几种本身市价不易变动的商品,充当约束人民币供应量的基准。比如给定矿产储藏,究竟哪一种金属当上了货币,就是选的结果。
货币史家称赞黄金是最诚实的货币,就是因为其锚可靠,大风大浪也不能将之掀翻。魏玛时代的马克和蒋委员长治下的金圆券,当是近代最劣的两只货币。
掩卷而思,人类并不总是为了寻找更锚得住的货币才发明纸币的吧?那是逆向淘汰的结果,贵金属货币遭废黜,可能恰恰是因为其锚太牢靠。除非天大的意外,人民币一般不会走实物之锚的路。
问题是,凭科学发现的逻辑,难以剥夺相机的货币调控所带来的巨大权力。但是究竟要如何操作,才能切实做到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呢?这就是为法定纸币选锚的问题了。
留言0